《蝉》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借咏蝉以自况,自叹身世,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后半首直抒胸臆,他乡薄宦,清贫漂泊,故园荒芜,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述主题,立意新巧,寓意深远,实属咏物绝佳之作。
http://www.shiciwang.org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http://www.shiciwang.org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http://www.shiciwang.org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http://www.shiciwang.org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http://www.shiciwang.org
注释 http://www.shiciwang.org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
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http://www.shiciwang.org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http://www.shiciwang.org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http://www.shiciwang.org
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http://www.shiciwang.org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http://www.shiciwang.org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http://www.shiciwang.org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http://www.shiciwang.org
赏析 http://www.shiciwang.org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http://www.shiciwang.org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这两句是说:鸣蝉栖身高枝之上,难以饱腹,高声鸣叫,含恨哀啼,徒费声音。李商隐本有用世之心,可是却被无辜卷入到朋党之争中去,导致仕途不顺,生活备受挫折。他曾向朝廷献诗、献文,却徒劳无功,就像诗中蝉的鸣叫一样,都是白费力气。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二句抒发诗人抑郁不得志的悲愤心情。五更以后,蝉的悲鸣逐渐疏落,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显得肃穆、冷漠。“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用“一树碧无情”来衬托“疏欲断”,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http://www.shiciwang.org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托物起兴的用意明朗化。“薄宦”句是说自己官职卑微,像桃梗的树枝一样漂浮不定,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故园”句是说由于常年在外奔波,家园早已荒芜,想必门庭前已生满杂草。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的手法写蝉。多劳你的鸣叫使我能借以自蝥,我也全家都像你一样高洁清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又呼应了开头。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此诗借咏物来抒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咏物与抒情相得益彰,融合无迹,是一篇咏物佳作。 http://www.shiciwang.org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山,汉族,唐朝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