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选入《唐诗三百首》。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所写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感慨之情。二联极写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两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http://www.shiciwang.org
原文
昔闻洞庭水⑴,今上岳阳楼⑵。 http://www.shiciwang.org
吴楚东南坼⑶,乾坤日夜浮⑷。
http://www.shiciwang.org
亲朋无一字⑸,老病有孤舟⑹。 http://www.shiciwang.org
戎马关山北⑺,凭轩涕泗流⑻。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注释 http://www.shiciwang.org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http://www.shiciwang.org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http://www.shiciwang.org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http://www.shiciwang.org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http://www.shiciwang.org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http://www.shiciwang.org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http://www.shiciwang.org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http://www.shiciwang.org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翻译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
http://www.shiciwang.org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http://www.shiciwang.org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 http://www.shiciwang.org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http://www.shiciwang.org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http://www.shiciwang.org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http://www.shiciwang.org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http://www.shiciwang.org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赏析
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时触景感怀之作。岳阳楼是唐开元初年(713),张说为岳州刺史时所建,下临洞庭湖,登楼可见烟波浩渺之景。
http://www.shiciwang.org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写登楼。很早就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不直接写“登楼”,却从“昔闻”而“今上”,表达出作者对登楼览景的渴望。这样开篇使读者禁不住对下文充满期待。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用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的水势。这是诗人登临高楼目之所及的景物。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这两句气象壮伟,雄跨古今,是咏洞庭湖的名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即景抒情。漂泊江湖,亲朋故友没有一点儿讯息,年老体弱却生活在这一叶孤舟之上。这里的“无”字表达了作者急切想知道亲人朋友音讯的心情;“有”字却令人感伤不已,年老体衰身边没有亲人,只有一叶扁舟与己相伴,只一字就把诗人孤苦无依的现状刻画出来。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一句“戎马关山北”不仅把气象拉得很大,而且也使个人气魄、思想一下子飞跃到一个社会的大空间中。诗人把自身的悲痛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起’使得全诗所抒之情益显沉痛。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全诗跌宕顿挫,意境壮阔宏伟。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