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东风·秋景》是元曲作家卢挚创作的一首散曲,选入《元曲三百首》。《沉醉东风·秋景》可能是作者任湖南道肃政廉访使时所作。小令的观察点是行驶在湘江(或洞庭湖)的船上,两岸的秋色、秋意都在作者视线之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船的行驶,从白昼到深夜的风景也有所变化,因之这是一幅流动的潇湘秋色图。所着力描绘的是潇湘两岸峭壁之险峻、晚霞之明丽、秋水之明净、秋风之萧瑟以及秋夜之幽静,突出了潇湘浓浓的秋意。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山水之美的锐敏感知力。
http://www.shiciwang.org
原文
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①。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②。 http://www.shiciwang.org
注释 http://www.shiciwang.org
①鹜:野鸭。
②潇湘画:北宋宋迪画有八幅山水: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人称《潇湘八景》。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翻译 http://www.shiciwang.org
绝壁上悬生着枯松,树冠朝下,树身朝上。残霞在西天边渐渐落下,好像同那只野鸭一齐飞翔。四周是连绵无尽的山峦,秋水一望无际,浩浩荡荡。西风在高天上阵阵劲吹,把秋意播满四方。夜深人静,白帆驶行,迎着低低的月亮。我坐在船上,仿佛置身于宋迪的《潇湘八景》画中一样。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赏析
http://www.shiciwang.org
元成宗大德年间,卢挚曾任湖南宪使。本曲当为作者对湘中山水的写生之作。
http://www.shiciwang.org
小令的前四句用两组对仗,前一组为工笔特写,后一组为江景淡描,恰如绘画有近景、远景之别。在第一组中,两句都是对前人成句的巧妙化用。“挂绝壁枯松倒倚”,用李白《蜀道难》“枯松倒挂倚绝壁”句,略为颠倒语序,而上三下四的句法结构较诗歌的七字句更觉婉转摇曳,也更为强调了“绝壁”的主体。“落残霞孤鹜齐飞”则从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化出,用作对仗颇为工整。这两句刻意经营,本身极富形象感,又借得了名句所固有的审美效应,从而一上来便先声夺人,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第二组的两句则不作雕琢,意到言随,既显示了背景的高远,又反映出一种闲适、自然的心态。此时题中的“景”字已历历如绘,而“秋”字尚无落实,诗人便借散漫的西风来发出节序之感。“散西风满天秋意”,通过“散”和“满”的动词渗透到画面的全景,使远近两重自然景物融合为一,且带上了几分悲凉的感情色彩。在高天寥廓之中,西风扑面之时,这种悲凉恰恰使人意识到秋天的感染力的存在。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落霞隐尽,夜幕降临,诗人扬帆中流,顺风而行。万籁无声,大自然荡涤了心中的虑念。尤其是一轮明月初上,普照出前时所见的山川,一派清朗,真不啻是宋迪笔下的山水名画!“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又是一幅江上秋景图,不仅别开生面,还出现了“我”。且此时的“我”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再无苍凉萧飒的秋感,替代的是一片澄澈空明的心境。末两句从气氛上挽回了“遍西风满天秋意”所带来的沉重感,而这种如释重负、物我皆忘的境界,又进一步体现了作品中山水景色的完美。足见其写景作品的成功,除了注重形象外,往往还在于这种人与景物在精神上的契合。
卢挚(约1242年-约1315年),元代文学家。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涿州(治今河北涿县涿州镇)人。至元进士,初为元世祖侍从,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其散曲作品仅存小令,题材广泛,有咏史怀古、言情咏物、写景抒怀等各类作品,风格较为雅正。今人辑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其小令一百二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