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释
宿府:广德二年(764)正月,严武以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成都尹再次镇蜀,杜甫于是年三月自阆州回到成都。六月,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当时定制,参谋是要留宿于节度使幕府的,诗题取意于此。府,即幕府。
幕府:古代军队出征,将帅无固定住所,以帐幕为府署,故称幕府,后遂用作地方军政长官与节度使衙署的代称。井梧:井边的梧桐树。
江城:指成都。蜡炬:蜡烛。
永夜:长夜。角声:号角声。悲自语:言号角声悲壮凄厉,如自语自诉。
中天:天空中央。谁看:谁与共同观赏。此联是上五下二句式,应在“悲”和“好”字处读断。
风尘荏苒:言时光在战乱中流逝。荏苒,时光逐渐推移。
关塞:关隘要塞。萧条:寂寞冷落。行路难:言归路之艰难。
伶俜:困苦孤独。十年:从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发生至此,凡十年。
强移栖息:勉强栖身于此。指幕府供职。一枝安:《庄子•逍遥游》:“鹤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赏析
此诗当作于广德二年(764)秋杜甫在严武幕府任职时。诗写夜宿幕府的见闻及感受,表达十年漂泊、故乡难返的凄苦之情。
首联一句点府,二句点宿。先交代吟诗的时令是清秋,地点是江城,环境是一个寒夜。“独宿”的“独”是诗眼,是全诗抒情的线索,将诗人夜深难寐、孤独难耐的情状活现出来,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颔联紧承“独”字,写诗人独宿凄凉之状。长夜本来难熬,又不时地传来悲凉的号角声,更使人愁苦不安,这种心情我能说给谁听呢?只能独自沉吟;中天的月色非常好看,有谁和我共赏呢?一个人未免太冷清了吧。此联对仗非常工整,“永夜”对“中天”,为时空对仗,这是杜甫常用的写法。
颈联写孤独之原因。由于战乱不断,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兄弟们失散之后一直未通音信;由于关塞阻绝,想回家简直比登天还难。此联中“荏苒”和“萧条”相对,属双声词对叠韵词,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
尾联诗人又生发联想,由此夜之“独”推及到十年之“独”,深化了诗的主题。从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反至今(764)已整整十年了,我一直在忍受着孤独,勉强栖身于此,杜甫早年有宏图大志,要做海中“大鲸”,又以做枝头小鸟(鹤鹩)为乐。此处再表这一心迹,此联又使用了对仗,以“伶俜”对“栖息”,属叠韵词对叠韵词,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清•吴农祥曰:“八句皆对,既极严整从容,复带错纵变化,此公之神境。”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