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描写寂寞闺情。前两句写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先暗点人物怅惘空虚、心灰意冷的情态。后两句进一步点明女主人公心境。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即跃然眼前。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原文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http://www.shiciwang.org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http://www.shiciwang.org
注释 http://www.shiciwang.org
桂魄:即秋月,因传说月中有桂树而得别称。 http://www.shiciwang.org
银筝:筝的美称。 http://www.shiciwang.org
殷勤:这里是频频的意思。
怯:畏怯。
空房:独宿。 http://www.shiciwang.org
翻译
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穿着丝绸已嫌太薄了却懒得更衣。更深夜阑了还在不知疲倦地拨弄银筝,原来是怕空房寂寞而不想回。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赏析 http://www.shiciwang.org
本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写的是初秋月夜少妇的哀怨情思。 http://www.shiciwang.org
首句“桂魄初生秋露微”点明了时间:秋夜。天上是一弯明月,地上是微淡的露水。这为人物的出场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轻罗已薄未更衣”,秋露虽薄,但是凉意却浓,纱衫在身已显轻薄,凉意再袭,寒冷、孤独之感油然而生。“银筝夜久殷勤弄”,夜已深,主人公却毫无睡意,手指在银筝上飞舞,寂寞深夜,谁人能懂这琴声?诗的这三句传神地写出了少女的相思之深。
末句“心怯空房不忍归”,“心怯”写出了少女的心理活动,“不忍归”,不敢走出屋门,为什么呢?因为空房的清冷、空寂。所以这可谓一句传神,是全诗的主旨表现,“不忍归”三字通过对女主人公心理的刻画,形象地表达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使少女的相思之痛与上面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融为一体。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秋夜曲》一诗,在艺术上利用环境描写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极写少女的寂寞、清冷。诗歌的前三句是蓄势之句,点出了少女独守空房的苦寂,最后一句点题,更加凸显了少女的愁思。
http://www.shiciwang.org
本诗从艺术上看,用语极其委婉,情感极其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但是一经点破,怨情便跃然纸上,展现在眼前。同时,本诗抓住了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地突出,也更能感染读者。 http://www.shiciwang.org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