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以清瑟之景反衬依依不舍的别情;三、四句直接抒写惜别之情。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谱曲传唱,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原文
渭城曲
http://www.shiciwang.org
渭城朝雨浥轻尘, http://www.shiciwang.org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http://www.shiciwang.org
注释 http://www.shiciwang.org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http://www.shiciwang.org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
http://www.shiciwang.org
(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http://www.shiciwang.org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http://www.shiciwang.org
(5)故人:老朋友
翻译 http://www.shiciwang.org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http://www.shiciwang.org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http://www.shiciwang.org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http://www.shiciwang.org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赏析
这是王维三十多岁时所做的一首诗,王维的一个朋友元二要出使安西,王维前去相送,遂作此诗,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以“柳”代“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真挚感人。
http://www.shiciwang.org
“渭城”二句紧紧抓住春季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展现一幅清新明朗、和谐悦目的艺术画面。这里一个“新”字,没有离愁别恨的孤寂惨淡情绪,却使诗歌的基调趋于乐观开朗。这两句并非纯粹的景物描写,而是寓含着依依惜别的挚情,因为“春雨”、“杨柳”等词在中国传统诗歌中象征着离情别绪,从而曲折地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古人常以折柳来送别,但这里不用折柳的旧俗,而让杨柳列队为友人送行,表现出心胸阔大、不拘小节的浪漫气质。 http://www.shiciwang.org
“劝君”二句是饯行时的送别辞。这里所截取的虽然只是饯行宴席上友人酒酣意欲告辞启程、主人殷勤劝酒的短暂场面,但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却由此得到了最深切的表达。这样的劝酒辞热情洋溢而又朴素自然,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窥见诗人珍视友谊、热爱生活的丰富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想起诗人临风把盏的潇洒形象。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渭城曲》用传统诗歌中的象征意象,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真挚而不伤感,富于热情和浪漫情调,成功地表达出人们离别时的普通感受,因此历来被人称为赠别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王维活着的时候,这首诗就被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广泛传唱,在后世更不知引起过多少离人的共鸣。
http://www.shiciwang.org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