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凄凉。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末句借羡慕牛郎织女,抒发心中悲苦。此诗成功之处在于将宫女深深的哀怨融化于清丽的夜色之中,含蓄蕴藉。后人评此诗曰:“此宫中秋怨诗也。自初夜写至夜深,层层绘出,宛然为宫人作一幽怨图。”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原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 http://www.shiciwang.org
轻罗小扇扑流萤。 http://www.shiciwang.org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http://www.shiciwang.org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http://www.shiciwang.org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⑷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
⑸坐看:坐着朝天看。 http://www.shiciwang.org
⑹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翻译 http://www.shiciwang.org
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
http://www.shiciwang.org
赏析 http://www.shiciwang.org
《秋夕》是一首描写宫女秋夜怨思的绝句。通过对初秋之夜身处皇宫深院的宫女百无聊赖的心理和动作的描写,表达女性对爱情和幸福的执著向往。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夜幕降临,未得皇帝临幸的宫女正在冷宫中傍烛独坐,昏暗的烛光照在画屏上,她感到似有无限寒意频频袭来。此时只有流萤幽微而迷惑的一点儿光亮给寂冷秋夜带来了一点儿生机,不甘寂寞的宫女挥动团扇,捕捉流萤,以打发漫长而无聊的夜晚。“银烛”、“花屏”暗示室内装设的华贵,而一个“冷”字则与这种华贵形成不和谐的音符,状摹出宫中寂寞的景象,使环境的凄寒之意迎面扑来。一个“扑”字再现出宫女捕捉流萤时忽而蹑手蹑脚、忽而敏捷扑跳的情景。
http://www.shiciwang.org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寂寞无主的宫女在捕捉完流萤之后,凝望天河两岸的牵牛织女双星,想起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幸福爱情故事,联想到自己索居深宫,没有爱也无权去爱,不由一阵心酸伤感,愈感“夜色凉如水”。“凉”字紧承上句中的“冷”字,再次凸显了环境的凄冷。而“卧看”写出了宫女睡意全无、难以人眠的情形,愈显其忧怨之深。
http://www.shiciwang.org
本诗没有正面地刻写宫女的愁怨、伤心,只是通过对她的某些细节动作的刻画,让人感觉到深藏于宫女心底的痛苦和渴望,含蓄曲折,韵味有致。它宛如一幅清丽淡雅的仕女图,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以形象和动作含蓄深沉地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的突出特色。
http://www.shiciwang.org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