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篇之一,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闺怨诗描写了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先写她天真烂漫,富有幻想,登楼赏春,春色无边;第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第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http://www.shiciwang.org
原文 http://www.shiciwang.org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http://www.shiciwang.org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注释
http://www.shiciwang.org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http://www.shiciwang.org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http://www.shiciwang.org
闺:妇女所居内室。
http://www.shiciwang.org
凝妆:着意地梳妆打扮。 http://www.shiciwang.org
翠楼:楼阁美称,这里是指少妇的住所。
http://www.shiciwang.org
陌头:路边。 http://www.shiciwang.org
杨柳色:指柳枝泛青,这里诗人联想到别情,因为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觅封侯:指从军立功、求取封侯赐爵。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http://www.shiciwang.org
翻译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赏析 http://www.shiciwang.org
表达闺怨、闺愁是唐代诗歌常见的题材,本诗就是王昌龄写的一首少妇闺怨诗。
http://www.shiciwang.org
首句“闺中少妇不知愁”点出了少妇生活的闲适和富有,在一种外在的荣华富贵的诱惑下,少妇“不知愁”。次句“春日凝装上翠楼”,这一句紧承首句而来,其中“凝妆上翠楼”就是少妇“不知愁”的喜悦和天真的展现。“翠楼”是华美的楼阁,这里也写出了少妇生活环境的美好。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中的“忽”字写出了少妇的不经意的一瞥,也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动作才引出了末句的“悔”。陌头,指路边。站在翠楼上,看见窗外路边的杨柳已经新绿,此时诗中的女主人公想起了远在天边的夫婿。在古代,人有折柳送别之意,“柳”即“留”,所以古诗词中以“柳”来暗示思念之情。就是看见这杨柳色,少妇由原来的“不知愁”一下子就转为愁绪满怀,悔恨自己让丈夫从军远行,去求取一时的功名利禄,却辜负了这美好的春光,如今只留自己一人独守空闺。所以三、四两句中的“忽”和“悔”点明少妇在一瞬间就醒悟了过来,明白了“觅封侯”的结果,以及自己所付出的代价,如今只能任凭这明媚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华白白地消逝。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本诗描写了一位原来不知愁滋味的少妇,瞬间对生活的感悟。题目虽是“闺怨”,但是全诗却没有一个“怨”字,并从女子的不知愁写起,引发读者兴趣,同时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抓住了心理特征,刻画细微,情韵悠长。
http://www.shiciwang.org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