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是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诸葛亮辅佐两朝的伟绩,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既有对诸葛亮的无限倾慕之情,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诸葛亮的为人,赞其雄才大略、忠心报国。尾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强烈共鸣,对后世影响深远。 http://www.shiciwang.org
原文 http://www.shiciwang.org
蜀相1 http://www.shiciwang.org
丞相祠堂何处寻2? http://www.shiciwang.org
锦官城外柏森森3。
http://www.shiciwang.org
映阶碧草自春色, http://www.shiciwang.org
隔叶黄鹂空好音4。 http://www.shiciwang.org
三顾频烦天下计5,
http://www.shiciwang.org
两朝开济老臣心6。
http://www.shiciwang.org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7。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注释 http://www.shiciwang.org
1、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http://www.shiciwang.org
2、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http://www.shiciwang.org
3、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http://www.shiciwang.org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http://www.shiciwang.org
5、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http://www.shiciwang.org
6、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http://www.shiciwang.org
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一直以来都让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翻译 http://www.shiciwang.org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http://www.shiciwang.org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http://www.shiciwang.org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http://www.shiciwang.org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http://www.shiciwang.org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http://www.shiciwang.org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http://www.shiciwang.org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http://www.shiciwang.org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赏析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指的就是诸葛亮。同时本诗也寄寓诗人身世感叹之意,包含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首联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但因诗人初到成都,环境生疏,所以,“寻”字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后一句是诗人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呼应了上句,同时,“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首联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地点、环境,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http://www.shiciwang.org
颔联由远写到近,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本联着眼于“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表现了祠堂的荒凉冷落,也承接了首联的“丞相祠堂”和“古柏森森”。诗句中的“空”和“自”是上下互文,反映出杜甫心境寂寞。这两句语气含蓄,对仗工整,是“景语含情,情语禺景。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颈联高度评价颂扬了诸葛亮的一生。这里诗人既简略地点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其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诗人以议论入诗,直接歌颂诸葛亮的功绩和人格,使全诗所抒之情更加扎实,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苦闷。 http://www.shiciwang.org
http://www.shiciwang.org
尾联以“出师未捷身先死”写出了诸葛亮的悲剧结局。“先”字表现出的是惋惜之情。“满”写出了志士感动程度,也透露出杜甫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愤懑。尾联体现了无限感慨,反衬诸葛亮的不同寻常,收结有力。
http://www.shiciwang.org
本诗抓住祠堂环境的典型特征,渲染了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深沉。同时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激起人们的仰敬。 http://www.shiciwang.org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